隨著Facebook粉絲專頁數量的成長,用戶按讚的專頁也跟著增加,因此品牌的內容在動態消息(News Feed)中的觸及數字下降也是必然的趨勢。最近很多品牌也注意到其內容的觸及率明顯下降的情況。
雖然觸及率不代表一切,但是當這個衡量指標一旦下降了,其它更重要的指標(如分享數、連結點擊數、轉換數等),也自然地跟著掉下來了。這的確是讓人感到沮喪的事。
但當我們冷靜下來想一想,整件事的實質其實很簡單:
即使你的觸及下降了,你還是有觸及到最關心你的內容的人。你只是沒有像過去那樣觸及到那些沒有那麼常與你互動的人而已。
而雖然FB廣告仍然是你整體策略的一部份,但觸及率下降並不表示不投放廣告就無法再觸及到那些在意你的內容的人了。
根據Facebook行銷專家Jon Loomer在自己的News Feed所做的實驗,在24小時內,他在News Feed中看到超過100個來自品牌的自然貼文(佔整體貼文的28.4%),而某些他常與之互動的品牌如Mashable和TechCrunch即出現了15次以上。可見只要是粉絲在意的內容,它們還是會出現在News Feed中的。
以下是Loomer提出的6個增加自然觸及率的方法:(參考原文)
1. 找出粉絲上網的時間
如果你要發佈任何內容,要確定發佈時間是在越多粉絲上網的時候越好,尤其是當你不是每天發文很多次的話。
這看來好像是很明顯的事,但當你在錯的時間發文,這對觸及率的傷害可能比你想像的還要大。但還好,Facebook在這個問題上有幫你作修正。
在你的網路版的洞察報告中,有一個叫“粉絲上網的時間”的圖表,顯示你的粉絲在甚麼時間看到來自所有人的內容(不止是你)。
這個圖表的好處是,它會告訴你粉絲在一週內的每一天以及每個小時的上網狀況。所以最好把握最多粉絲上網的時間,發佈你的內容或最重要的部落格文章等。
如果想讓你最重要的內容觸及到最多的人,第一步就是要找出粉絲上網的時間。
2. 頻繁地發文
隨著時間的推移,對於發文頻率的意見已經逐步演化。過去大家都認為要限制每天的發文次數,以免惹怒粉絲。有些人建議每天發文一次或每週幾次就好。
但是,以上的說法現在看來可能已經不合時宜了。
因為,你的Facbook粉絲大概只有一半的人會每天上Facebook,停留的時間平均為30-60分鐘。
如果你不發文,當然不會觸及到他們;如果你發文一次,你只能預期在這個1-2小時的時間點內觸及到粉絲。
為了要在人們上網的時間觸及到更多的人,你必須要每天發文多次。至於要發文幾次,則要取決於你的內容,以及你的受眾的偏好了。
這裡的意思不是要在同一天內重覆PO同樣的內容,也不要為了發文而發文。因為,如果品質下降了,你的粉絲即會離開。
如果你可以維持內容的高度品質,那隨時都可以發佈,要多頻繁就多頻繁-但每則發文之間保持起碼1小時的間隔。例如,每篇發文之間間隔4小時,每天發文4-5則,其中一則排程在半夜。
為甚麼要更頻繁的發文呢?以下是有關的統計數據:
● 如果你今天不發文,你可預期的觸及人數是0,或者舊有貼文帶來的幾個零星的受眾。
● 如果你每天發文一次,很明顯你會觸及到會看到貼文一次的人,對不對?
● 如果你每天發文十次,你將會觸及到幾個人?你會透過其中幾則發文觸及到一些重覆的人,但總體而言,你將觸及到的不重覆人數將大幅度的上升。
以Jon Loomer的粉絲專頁為例,在11月14日的發文頻率和觸及人數如下:
● 8:15am (自然觸及人數=2,385)
● 12:30pm (自然觸及人數=2,143)
● 4:50pm (自然觸及人數=3,006)
● 8:50pm (自然觸及人數=5,742)
● 11:25pm (自然觸及人數=2,334)
這是Loomer想達到的每日理想狀況,當然每天做到這樣有點困難,以一個25,000粉絲規模的專頁來講,這個數字並不特別好,但是,這裡的重點是他在5個不同的時間發文,每則貼文間隔3-4小時,以做到在一天內觸及到不同的粉絲。
5則貼文的總自然觸及數是6,709人。
想像如果Loomer在當天只在12:30發文,則只會觸及到總粉絲數的8.6% (注意自然觸及人數也包含“非粉絲”) ,這個觸及率就變得很讓人沮喪了。
但由於他在當天發文5次,最後觸及到的人數就攀升到6,709人,相當於總粉絲數的26.8%。這個數字就是很多品牌都沒辦法做到的了!
如果要觸及到更多的人,在一天內發文多次,策略性地在發文之間保留適當的時間間隔。
3. 重新分享舊有的內容
要做到每天多次發文的其中一個方法,就是排程發佈舊有、常青的內容。這種內容可以排在晚間睡覺前發佈。
你可以從每個月的內容中,找出受歡迎而仍然有價值的發文,針對每則貼文加入一個新的詮釋,然後納入在清單中,排在以後發佈。在排程時,你可以在晚上10:00至凌晨2:00這段時間,安排每晚的發佈時間相隔10分鐘。
選擇這段時間發文的原因是它可能會觸及到一群新的受眾,因為人們會分享貼文的第一個時間就是在早上(如8:00-10:00),而這段時間是不同類型的粉絲流動的時間。
這個做法對於激活舊有的內容很有效,如果持續地做,這類內容也可以獲得不錯的點擊和流量。
如果想觸及更多的人,把舊有、常青的內容排程在你睡覺的時間,以觸及不一樣的受眾。
4. 產出能高度引發互動的內容
聽起來這個做法很明顯,但是有需要補充的地方。
在Loomer做的News Feed實驗中,他發現只看到來自38個品牌的106則自然貼文,這38個品牌對於Loomer個人來講,所產出的內容都是最好的。
Facebook知道這點。無論是按“讚”、留言、分享、點擊連結、點擊圖片、或是點擊觀看留言,Facebook都看到某人正在作互動。
而即使粉絲不習慣按讚或分享,那些“隱性”的點擊也非常重要。Facebook會追蹤這些信號,然後非常準確地把粉絲的News Feed填滿他們在意的內容。
另外,Facebook是一個社群網絡,因此,它想鼓勵社群化的動作與行為。如果你與某個人或品牌沒有作社群化的互動,他們就比較不會與你分享內容。
所以,你必須要持續地產出優質的內容,讓人不得不點擊或與之作互動。你需要的只是幾個點擊,你就可以預期出現在用戶的News Feed上。
當然,你不能老是使用那些已經被濫用的召喚行動(calls to action)字眼,你還得有創意,不要一直用“喜歡就按讚”,或“覺得有用就分享”之類的方式。而且Facebook已經做出暗示,這種做法可能會受到懲罰(粉絲也會作出負面回饋)。
如果想觸及更多的人,就要產出人們真的想要看和與之互動的內容。
5. 運用Story Bumping帶來的好處
這個做法與第4點有點相關性,Story Bumping對於增加觸及人數有所幫助。
在今年8月,Facebook針對News Feed的演算法作出更新,使較舊的、互動好的內容得以再次出現在用戶的News Feed上。
如果你的朋友在某個粉絲專頁的貼文上留言,你就有可能看到這則在較久前發佈的貼文。這種情況不會經常發生,但如果你產出引發人們留言的內容,這對於觸及率絕對有幫助。有很多品牌都喜歡創制一些引發“按讚”的逗趣圖片,但這種做法在Story Bumping方面並沒有幫助,你需要的是留言。
除了Story Bumping,另一個相關的功能是Last Actor,Facebook對於任何用戶與之互動的最後50個人或專頁,都會特別注意。
所以,Story Bumping和Last Actor兩項功能,其實都在印證兩點-產出高品質的內容,以及頻繁地發佈內容。
如果想要觸及更多的人,就要設計引發留言的內容,以獲利於Story Bumping。
6. 用對的方法建立粉絲群
如果你想毀掉你的觸及率的話,就去買粉絲吧。或者以不精準的方式投放廣告。或者在舉辦活動時贈送與品牌無關的獎品以建立粉絲規模。
這種做法就好比扼殺自己的News Feed。
首先,根據上述的5點,以自然的方式建立粉絲。如果你持續、頻繁地產出很多優質的內容,它們最後會觸及到非粉絲,你也會藉由這些方式獲得很多讚/新粉絲。
第二,你必須要對於廣告的瞄準方式非常小心。不要專注於最便宜的價格,要專注於精準的地點、用戶的特質。當然精確瞄準的廣告價格會較高,但這是值得的。
所以,你可以使用Custom Audiences (自定廣告受眾)以瞄準還沒有成為粉絲的電郵名單,把他們引入到粉絲頁上。
這些就是如何用對的方法建立受眾。如果這樣做,你獲得的粉絲會在你發佈內容時更有可能想看到在你的內容。
如果想要觸及更多的人,就要建立真正想看到你的內容的精準粉絲群!
留言列表